货币基金也可能亏损,货币基金所持有的短期有价证券,在极端情况下有亏损的风险。比如上次金融危机时,美国就有货币基金亏损。
其实余额宝这样申购赎回灵活的货币基金,流动性管理难度更大,因此,长期看,理论上收益会更低些,并且也更容易出现亏损风险。
资料一:
货币基金并非不会亏损,无论在我国还是发达国家,货币基金均曾出现过净值低于1的情况。定位为“现金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对其风险管理能力评价实际上甚至比收益能力评价更为重要,更需要受到投资者重视。
美国货币基金最早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其运作至今的40余年中,曾出现过二次货币基金净值跌破1.00的情况。
第一次是在1994年,CommunityBanker旗下的U.S.GovernmentMoneyMarketFund净值曾跌至1.00之下,最终只偿付投资者96美分。该基金在浮动利率证券(adjustableratesecurities)上的投资比例过高,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这些浮动利率证券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基金亏损。然而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尚好,并未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因而此次货币基金亏损事件并未对美国货币基金市场造成系统性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货币基金亏损则是出现在2008年9月,欧美金融危机大爆发时。具有60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基金ReservePrimaryFund由于持有大量雷曼兄弟债券而遭受损失,最终在基金管理人的支援下,以每份额99美分对该货币基金投资者进行清偿。ReservePrimaryFund的亏损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重新审视货币基金运作风险。SEC于是在2010年修订了Rule2a-7,加强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信用风险、久期和透明度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美国货币基金净值两次跌破1.00,均是由于基金管理人对高风险资产(利率衍生品、次级债等)持有比例过高,从而在市场环境突变时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使得利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净值已经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了。
美国Rule2a-7其根本即是尽可能保证货币基金影子价格与1.00净值之差能够保持在足够小的范围内。
剔除由于交易清算等操作失误带来的亏损之外,在我国也曾出现过货币基金亏损的情况。如2006年6月上旬某日,某货币基金当日每万份基金净收益为-0.2566元,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6260%;无独有偶,次日另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旗下货币基金的日收益也出现负值。当日,该货币基金的每万份收益为-0.0409元。2006年上海社保案引出的“福禧短融”信用事件,也曾使相当部分货币基金深陷泥沼,面临亏损的风险。
资料二:美国版余额宝是如何垮掉的
大名鼎鼎的第三方支付先驱Paypal在1999年创立第一支MMF(Money Market Fund,货币市场基金),到2007年规模到10亿美元。不仅仅Paypal,美国市场上MMF规模蓬勃发展,在8年内从政策开放时的一片空白到2008年3.75万亿美元规模。
但在2008金融危机时,撑起MMF快速成长的两大基石──现金级别流动性和保本纷纷垮掉。由于MMF为了提供给客户比市场无风险基准利率更高的回报,不可避免投资在短期的政府债券、企业短期商业票据等高质量短期资产。
在2008-09年金融危机期间,以往被认为安全的资产全部陷入困境,大量MMF 破天荒第一次Break the buck(1元MMF不值票面价),不再保本了。投资者习惯假定MMF是保本的,哪怕损失一点都会产生极大恐慌。
在当时金融危机环境下,Only Cash is the King(只有手里持有现金才是王道)。不开玩笑的说,那时候投资人晚上搂着老公老婆还不够,还得搂着现金才睡得着觉。大量投资者的蜂拥赎回让另一块基石──流动性也垮了。
最后美国财政和美联储不得不联手对其中一小部分MMF提供暂时担保,保住72个MMF的命运。当时MMF市场也被毁得差不多了。后来再加上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把短期利率压倒接近0%,Paypal和其他在金融风暴后幸存的MMF都大幅亏本,先后都无奈地退出这个市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