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文化也被称作先秦文化。
表现:
一.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三.文学发达。(《诗经》、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
四、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
五.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
六、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原因:
一、生产力的提高。
二、社会变革。
三、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文化繁荣。
四、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
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现:
一、玄学的兴起。
二、佛教的输入。
三、道教的勃兴。
四、波斯、希腊文化的传入。
五、儒学的演进。
六、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的成就。
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
二、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的动荡。
三、汉代的中央集权的覆灭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思想钳制的解除。
三、民国时期
第三次,民国时期。
表现:
一、文学、学术繁盛。(鲁迅;陈寅恪、胡适)
二、西方现代思想传入。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
四、各学科涌现一批杰出学者,大都接受过西方教育。
原因:
一、社会变革,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二、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三、清朝中央集权覆灭,思想钳制已消除。后来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实际上并没完成思想上的统一。
四、结论
由此可见,文化繁荣往往发生在社会变革时或政权更迭时。在那种时代,往往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或覆灭。对思想的钳制也不复存在,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被边缘化或者削弱。实际上不独中国有这种情况,西方也有近似的情况。
五、展望
随着中国社会目前正在进行的转型变革,政府的中央集权会趋弱,再加上全球化、互联网的兴起,文化的思想的交流融合会加速。再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带来中国文化的繁荣,使中国文化进入又一个繁荣期。
用全球的历史的眼光看,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各国政府有日趋被边缘化的可能,人们文化的思想的交流融合正大步前进。普世的价值观日趋丰富。全球文化加速发展,很可能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评论